推荐阅读
你看见我了吗? 客工用故事发声
这些客工不只是“外来劳动力”,他们是有故事的人。劳动之外的时间,他们是舞者,是诗人,是摄影爱好者。每个人都是某人的儿女、丈夫、妈妈,都有各自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想象。
这些客工不只是“外来劳动力”,他们是有故事的人。劳动之外的时间,他们是舞者,是诗人,是摄影爱好者。每个人都是某人的儿女、丈夫、妈妈,都有各自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想象。
访视贫户的基本礼仪知多少?为鼓励更多有心民众加入慈善访视工作,慈济基金会(新加坡)特别规划“访视志工入门班”,希望让毫无经验的民众可以掌握访视要领,并透过实务经验从旁见习,迈出慈悲善行的第一步。
患有先天智能障碍的女儿和身为照护者的太太接连染疫,太太甚至一度病危,家中顶梁柱黄财福咬牙告诉自己:绝不能倒下!这一家人坚强克服逆境的故事背后,有爱的奇迹,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关怀和祝福。
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世界知名雕塑家兼画家德拉戈·马林·薛林纳前往中国发展的计划,滞留新加坡两年多,健康竟亮起红灯。画家却因此遇上善心医和慈济,牵引起一段温暖情谊,以及一次难能可贵的画展。
“新年好!”迎接访视员上门的,是照顾户的笑脸、家常味甜品,还有“小钱行大善”的助人金。疫情虽多变,但在此新春佳节,慈济人还是想方设法举办应节活动。有什么比一家人齐齐整整,温馨团聚,更让人欢喜和感恩呢?
受疫情影响,2022年慈济新春义卖会继续在云端举行,不仅有超过百家的素食业者力挺,还有企业提供自家仓库。集众人之力,一份份爱心年礼,装的是所有人的爱与祝福。
2021年新芽励学金颁发典礼首次改为线上举办,透过科技无秒差为学子送上温馨祝福。慈济团队和家长共同见证了49位不同学龄层的学子,在逆境中用心向学,绽放更自信的神采。
“要让对方知道,慈济人一直同在”,在什么都没法确定、什么都“不正常”的大疫时代生活,与访视员对话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坚固的气息,外面世界再怎么崩坏,照顾户也不是独自面对。
持久疫情引发许多复杂情绪,该如何维持心理健康?面对变种病毒来势汹汹,肾友防疫如何升级?线上“超级新奇天”节目定期更新解惑,希望在防疫限制下创造最大可能性,让关怀陪伴不断线。
租屋一族邓秀仪在确诊新冠肺炎后,被屋主告知无法居家隔离。差点留宿街头的她在慈济的协助下,找到落脚之处。在“稳定疫情”阶段,及时的社区互助,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能被稳稳地接住、轻轻地落地。
一水之隔的邻国马来西亚,新冠疫情告急。新马两国唇齿相依,慈济功德会(新加坡)于2021年8月8日至10月9日,启动募款计划。志工们更是发挥创意,号召更多人付出一分爱心。
纵然疫情反复,慈济人文青年中心与五个公益组织为宿舍客工举办线下嘉年华活动,庆祝新加坡56周年国庆日。250名客工难得在长达一年半“两点一线”的生活之余喘一口气,放松身心。
宅在家,不孤单。慈济肾友联谊会规划了一系列以运动、正念、艺术、烹饪等多元化主题的直播节目,陪伴因疫情而长期留守家中的肾友,保持身心活跃,持续感受到被关怀的温度。
2021年5月,新加坡人力部邀约慈济等团体一起举办线上活动守护宿舍客工的心理健康。6月27日,首次线上直播开跑,至7月25日共举办了八场直播活动,以心理讲座、皮拉提教学和诗歌欣赏等方式,陪伴宿舍客工。
哈芝节前两天,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和外劳作家协会合作,准备应节的家乡菜扁豆炖饭,送入私人宿舍。志工和孟加拉客工把握时间文化交流,也一解客工连续两年哈芝节无法回家的乡愁。
新加坡六万多位确诊者,九成是来自海外的“客工”;他们是维持国家建设重要的一群人,政府提供检测、治疗与隔离设施,慈济则透过各种行动,让不同族群能相互支持、共度难关。
“用爱连线”线上课辅计划已迈入第三梯次。随着三个月的课程圆满结束,协调和慈青团队筹办两场别开生面的“欢乐感恩会”,虽然碍于防疫只能在线上进行,但创意无限、温馨满屏!
提及生死大事,不少人都比较忌讳“死亡”,心怀恐惧,甚至避而不谈。释定融法师结合佛法和心理学知识,在《生命的有限期》线上讲座中分享如何把握当下,顾好心念,走向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