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接住对方的情绪,接着对方的内心话,让彼此内心留下美丽的相。”经过罗耀明博士的鼓励,学员们练习展现美丽的面相。摄/ 许景盛
帮助别人的人,是否准备好面对受助者的痛苦、失落、彷徨,不仅接得住对方的情绪,同时可以觉察并转化自己内心的感受?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慈济所服务的独居长者、年长病人也日益增加。每月上门家访关怀的志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心人。为了提升关怀品质,慈济基金会(新加坡)特别邀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博士罗耀明,以“临终关怀善别心法”与“失落与悲伤关怀心法”为题,展开两天的正念工作坊。
2025年8月9日及10日,访视干事、洗肾中心同仁、居家关怀团队以及社区志工法亲关怀团队,共约四十人齐聚静思堂,学习如何陪伴照顾户、病人与志工,同时关注自身情绪,自助且助人。
罗博士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生动而疗愈的方式授课。摄/ 黎东兴
在关怀融入觉察
“面对死亡这个课题,您准备好了吗?”“您对死亡的恐惧,背后原因是什么?”
工作坊第一天,罗耀明博士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多数人选择“害怕疼痛与折磨(生理层面)”;也有人认为是“放不下(心理/社会层面)”、“连结断裂(灵性层面)”或单纯“害怕死亡(心理层面)”而感到恐惧。
罗博士现场示范如何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让生者与临终者善别。摄/ 许景盛
罗博士分享临终关怀的目的在于三善:让临终者善终,让生者与临终者善别,让生者善生,并教大家运用七项技能,在临终关怀的路上,有系统、有要领地稳健向前。关怀者也需要有稳定的情绪,才能让人感觉可靠、温暖、适切。
此七项技能被称为“临终自助助人的七色桥”,以色彩学来诠释每一步骤,让临终关怀之路丰富多彩。透过正念觉察自身与临终者的状态、需求、生理变化、希望,再给予适当的关怀善别。
郑玉珠分享,她从工作坊中领悟到,学习善终,首先要学会不说负能量的话。她以往关怀照顾户时,常给出很多建议,但应像罗教授所说,先聆听、接纳他们,允许他们表达情绪。
工作坊营造安全的氛围,允许情绪流动,让学员练习放松。图为学员郑玉珠(右一)和蔡凤妹(中)。摄/ 许景盛
坐在一旁的蔡凤妹也深有同感。她察觉以往安慰照顾户的方式并不正确。她说:“在关怀临终者时,也要关注家属的痛苦。因此,不仅要帮助他们减少遗憾,还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珍惜自己。”
蔡凤妹补充:“先了解自己的情绪,才有办法与对方良好互动。”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她认同罗博士所分享的“三心步骤”,并表示:“要让老人家开心、放心,还有信心,这样他们对死亡就不会感到恐惧。”
台前的学员在罗博士带领下,当众示范关怀“三不”——避免评价、安慰和指教。摄/ 许景盛
作为访视干事的吕顺发,分享了一例陪伴超过四年的慈善个案。照顾户曾向访视员提到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还说“菩萨要带走他”,当时访视员不以为意,没有给予适当回应,两个月后才发现这些都可能是临终征兆。
通过“三不三要”的心法,吕顺发认识到,避免评价、安慰和指教,转而做到接纳、开放、倾听与关心,才能更好地关怀照顾户。
访视干事吕顺发(左三)认为,通过“三要”(接纳、开放、倾听关心),相信访视员就能以开放的心态表达关怀。摄/ 许景盛
每次服务都是修行
第二天的“失落与悲伤关怀心法”工作坊,罗耀明博士表示情绪学习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很多时候我们忽略自己的身体需要,选择掩盖或压抑情绪,其实透过呼吸法可缓和情绪。
罗博士带领大家做呼吸伸展操,让身心放松。摄/ 黎东兴
范国文分享道,一个印度籍照顾户在2019年因伤失业,生活困顿,最大愿望是回印度与家人团聚。范国文与访视团队关怀他近两年,期间帮助他争取医生同意,为了确保他的孩子能接机,慈济还补助了交通费用。照顾户回国后,范国文继续通过视频关怀,然而最后一次通话时,他看到案主已虚弱不堪。
范国文哽咽地回忆道,最后接到照顾户女儿的视频通话,镜头中是照顾户已离世的身影。那一刻,范国文深感错愕、悲伤和自责:“如果没有让他回去,是否他会更晚离世?”
范国文(左二)曾因照顾户的离世而自责,上课后他终于释怀,找到情绪的出口和心中的答案。摄/ 许景盛
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范国文,如今他学会了用正念来看待这一切,案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与家人团聚,得以带着圆满的心念离开。他平静地说:“我释怀了。”
工作坊中,罗博士也安排了“与逝者连结”的环节。这让范国文想起亡父,“当我有能力照顾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在身边。这份遗憾提醒我,每一次陪伴都要真心,因为生命无常。”他也因此体会“每一次关怀,不只是服务别人,也是一次生命的修行。”
罗博士与学员围成圆圈,分享所学及感动点,一起唱诵祈祷,点亮心灯。摄/ 黎东
罗耀明博士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生动而疗愈的方式授课。在为期两天的心灵疗愈之旅中,将临终关怀、失落与悲伤这些严肃议题,转化为每个人都能温柔以对、轻安面对的生命课题,让我们在面对人生重要关口时,更从容与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