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百位活力满满的青年们,通过慈济国际青年永续年会工作坊,串联彼此的力量,点亮永续未来之灯。摄/ 陈正宇
“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不能止步于国界。”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暨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吴函燕,对着全场近两百名青年呼吁:“亚太地区面临的环境挑战尤其严峻——洪水、烟霾、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与此同时,这个地区也拥有不少青年群体,如果力量被启发,进行跨国界合作,共享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改变将会倍增。”
2025年度慈济国际青年永续年会工作坊,首次从台湾移师到新加坡,于8月22日至24日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举办,通过从多元角度促进青年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与落实,培养具有领导力、协作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来自十四个国家地区的青年,以“Inspire, Empower, Sustain: YOUth for 2030”的主题展开三天的交流、讨论和实作。
永续始于个体行动
大会主宾、吴函燕高级政务次长在开幕致词中强调:“当我们谈到永续时,它往往显得庞大而艰难,但这场年会提醒我们,进步始于个体的微笑行动与社群的带头实践。”
本届年会聚焦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的第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7(可负担的洁净能源)、9(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11(永续城乡与社区),以及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项目。
这三天内,来自联合国附属组织、国际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等代表,以多年累积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通过一个个符合SDGs的案例分享,无私地与青年分享交流。
慈济慈善基金会执行长颜博文表示,新加坡作为国际大都市,其环境、交通相较于台湾更能吸引国际青年参与。他很开心能在现场看见各国青年,让慈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散播出去,并鼓励青年们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分享,释放潜能,推动世界迈向更好的未来。
“今年TIYA Conference首次在新加坡举办,对我们来说是双重的喜悦,尤其在我国迈入建国6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热烈欢迎各界远道而来的朋友,同时感谢来自联合国、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
多角度看永续发展
年会首日,青年们兵分两路,对应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分别参观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Sustainable Singapore Gallery)和了解新加坡原住民“海人(Orang Luat)”文化和课题。
在海人文化体验环节中,与会青年将亲采的草药 “Pokok Dukung Anak”,搭配黄姜和水捣成汁,此种草药有助于刚分娩的妇女回复元气。摄/ 陈正宇
刚大学毕业的陈怡蓓提及,虽然她在新加坡长大,但对海人这一群体非常陌生。通过年会,她了解到原来垃圾埋置场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曾经居住着海人,才注意到他们正逐渐失去民族话语权。
Youth Ambassador张伶璘表示:“提及永续发展,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是科技与现代化,但其实原住民海人也有许多课题值得被讨论。”她认为,思考永续发展议题时,需具备公平的视角,除了政府与大机构,也要纳入原住民族群等被边缘化的社群声音,避免牺牲弱势群体,并通过讨论,推动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
与会青年通过互动装置,以有趣的方式了解新加坡环境与水源课题。摄/ 陈雪晶
此外,来自马来西亚的余钦圩在结束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导览时坦言:“马来西亚没有很完善的系统来循环废水和干净的水。”他希望马来西亚能借鉴新加坡,将废水再利用,减少排入海洋的污水。
能源的使用是基本人权
在针对SDGs 7的讨论上,主讲者之一的Adrian Banie Lasimbang(下图)强调能源获取是基本人权,并分享了马来西亚沙巴和与砂拉越的创新实践。
在主题座谈中,来自非营利组织的Adrian Banie Lasimbang和Dr David Broadstock谈及可负担的洁净能源的案例,媒体人谢欣冕(右一)则讲述媒体启迪人心所应秉持的正义与客观。摄/ 杨志煌
由Adrian Banie Lasimbang创办的CREATE通过自主研发微型水力发电、太阳能等技术,成功为数百人供电,并建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项目将能源建设与青年技能培训结合,为原住民青年提供教育,避免农村人口因缺乏机会被迫迁往城市贫民窟。
当我们谈论教育、健康与福祉时,能源议题是无法绕开的一环,它深深融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之中。”来自印尼的Natasya Pustika Siregar(下图右)娓娓道来。此外,她与Adrian Banie Lasimbang在塑料回收项目的推广进行了深入交流,“我所在的城市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回收体系,如果能将这方面的意识推广至学校与本地社区,将会非常有价值。”
Natasya Pustika Siregar(右)与Bella Citra Hadini(左)报名参加茶道体验课程,借此机会了解中国茶文化。摄/陈正宇
此外,同样来自印尼的平面设计师Bella Citra Hadini(上图左)更是从工作坊中获得新的启发,“我更清楚如何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推动改变。”她分享道,打算设计一系列宣传海报和素材,极力推广能源管理相关知识。
筑一个让青年携手的平台
慈济国际青年永续年会工作坊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分享经验、拓展视野。
“这是我人生第一趟国际班机,第一次出国。”来自尼泊尔的Sarmila Khanal独自来到新加坡,结识各国年轻人。友善和诚恳的交流,让她在花园城市觉得非常温暖。
第二天夜晚举办的“青年之夜”,让各国青年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摄/ 冯桂琼
Sarmila Khanal身为健康环境与气候行动基金会(Health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 Foundation)的部门主管,对新加坡滨海堤坝的探索之旅印象非常深刻,认识如何珍惜善用水资源,以及减少碳足迹。
她希望把这些环境永续的概念和方法带回国,以更好地实践SDG 6。关于SDG 11(永续城乡与社区)的讨论也让她打开视野,对改善乡民的居住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来自缅甸、现任职于联合国驻雅加达机构的Aung Hein Thant表示,此次年会令他倍感振奋。“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构建更美好的社区而积极贡献,这种氛围非常打动我。无论走到哪儿,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善意与热情,迎接我的都是温暖的笑脸。”
而与会者陈怡蓓坦言,通过年会,不仅有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更多的是拓展她的世界观,了解到其他国家面临的现况。
年会最后一天设有“青年永续·点亮世界”环节,并配合可持续发展第17项目,让青年有机会和业界领袖交流灵感、并为后续的行动规划创造合作机会,把想象转化为现实,携手照亮可持续的未来。
与会青年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环节,并由实务经验丰富的主讲者引导大家将想法一步步化为可执行的方案。摄/林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