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综合

通过正念 体验静下来的力量

经常思考待会儿要做些什么,懊悔之前做错事,你是否也总是这样无法专注于当下?



在两天“正念与慈悲喜舍”工作坊中,职工分成小组,围成同心圆,为站在中央的伙伴送上真诚的祝福,场面温馨而充满力量。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于8月11日至12日在静思堂为职工举办为期两天的“正念和慈悲喜舍”工作坊,邀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罗耀明教授亲自授课,引领大家透过呼吸、自我觉察,让身心灵得到放松,因为人们需学习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人。


罗耀明教授第二度应邀前来新加坡,为慈济基金会(新加坡)职工指导正念练习。

实际上,这已是慈济第二次举办同类课程。活动协调洪馨群表示,去年首次开办收获得许多好评,因此,今年决定继续举办,让更多职工通过“正念和慈悲喜舍” 提升身心健康,期许能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

“正念是一种回到当下的觉察,包括对身体的、对感受的、对念头的觉察。暂时收起判断心,带着好奇与接纳,一刻接着一刻。”罗耀明教授表示:“而正念和慈悲喜舍结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我们先把自己的身心觉察照顾好,当内在的觉察更多了,我们也会对众生的苦难有更多的觉察。”

他并进一步解释:“我生气、焦虑的时候。我看到了我身体的紧绷,或我的情绪的起伏,这有助于我去理解别人焦虑时候的反应。”

一呼一吸  睡得更好

正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一呼一吸之间,平复情绪、回到当下的练习方式有许多,其中正念睡眠更是获得许多职工的好评。


罗教授向职工讲解如何觉察身体睡觉的姿势。

来自慈济善食坊的简秀玲坦言,长期的工作压力常让她在入眠时,脑中依旧“盘旋”着许多待办事项,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她说:“昨天上完课,回家后我真的没有去看手机,也不去想太多工作的事,只是深地呼吸,效果真的挺好的。”

此外,23岁的陈梓航表示,最初选择参与工作坊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也确实受益良多。他分享到“正念睡眠”是他最有感的环节:“虽然没有睡着,但是得到了很好的放松。闭上眼睛时,脑袋就已经得到休息了,睁开眼睛后身体得到了能量的补充。”

将正念用于日常生活

经过科学证实,长期练习正念的群体,大脑的稳定程度高达96%。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散步和正念瑜伽等正式练习外,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时刻可以进行非正式练习如:吃饭时,仔细品尝食物的味道;等红绿灯时,停下来呼吸;走路时,注意脚步,欣赏周围风景等。

来自慈济大爱幼教中心的欧凤仪,已经进行了约一个月的正念练习,原来她之前通过讲座了解到正念这一概念。欧凤仪曾经罹患癌症,同时由于职业和个人因素,情绪较为容易起伏,经过一个月练习,她受益良多,能更好地面对日常挑战。她感慨:“呼吸是免费的,为什么我们不会去练习呢?”

这次工作坊,欧凤仪又学到更多正念练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正念散步”的最后十步路。罗耀明教授引导职工想象:如果你的人生还剩下最后十步路,你会如何走?


来自慈济大爱幼教中心的欧凤仪(左二)在沉浸在工作坊的各项练习,尤其是“正念散步”。

这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同时非常感恩,尽管经历过癌症考验,但也因此学会倾听身体传递的信息,学会让情绪流动,而非抗拒。她表示,如果未来还有机会,她一定会继续参加,因为每一次的收获都不一样,同时希望未来基金会能提供更多幼教老师学习正念的机会。

一次只做一件事

现代人的生活非常繁忙,就如“忙”一字所示,忙到“心”都“亡”了。罗教授提醒职工,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步一步来,回到当下,享受当下。“不要为明天担忧,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许多职工在戴着眼罩走路的环节分享到,过程中会忐忑不安,害怕会撞到东西, 会跌到,会让别人受伤。但罗教授指出,这些只是念头而非事实。“我们可以把这一步走好,这一刻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回到当下,一步一脚印,一步一步走。至于会撞到人还是什么,如果发生了,回到当下,还是可以继续向前走。”

两天的工作坊在感恩和温暖中圆满结束。罗耀明教授称赞道:“这两天工作坊的气氛很好,大家很投入,尤其是小组交流。”

工作坊共有42名职工参与。图为罗耀明教授和职工在佛堂的大合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