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新加坡慈济自2020年推展“遍地开花读书会”,以证严上人讲述的《静思法髓妙莲华.序品》结集三册为主要读本。顺应政府的第二阶段阻断措施,允许五人一组聚会,慈济在各社区纷纷成立读书会,定点被称为“莲花点”,而我也成为莲花点的班长。
我这组的同学有资深的慈济委员,也有新进志工。大家一开始是好奇的,期待的,也是忐忑的。
身为班长,我的责任就是在读书会之前,为每位同学分配晨语开示《静思法髓妙莲华》集数和《静思法髓妙莲华.序品》页数,让他们可以先做准备,在家预习。
初闻佛法 用心领会
第一次读书会的地点是在一名师兄开的“晖记”咖啡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作为班长,我们的角色并非“导读”,而是通过共读短片和读本,邀约大家研习阅读的重点,分享心得体悟,希望能够法入心,用法于行。
其中一名参与者鲍香安来自台湾。第一次接触《静思法髓妙莲华》,让鲍香安体悟到“法就在生活中,也真的就落实在身边”。参加慈济多年的她,现在想要更精进地投入慈济志业,行善造福。
后来读书会地点换到沈氏道的静思书轩,刚穿上灰衣制服的丁梁开始加入。来自大陆的丁梁,第一次听法师宣讲佛法。他听不懂证严上人的闽南语,幸好有字幕,才看得懂。
初遇佛法,丁梁对王舍城的故事,还有佛教常用词,如“佛性”、“善性”、“无明”、“贪念”等都不理解,很认真地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用心做了笔记。在读书会当天,他把王舍城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让大家听得清楚,也很欢喜。
从丁梁对读书的认真态度,让我想到文中章节<常随弟子二十一人>,上人对“神通第一:大目犍连”故事的开示:“其实神通只是在于自心,心若专一,精神若宁静,自然事事皆通。”这让我体悟了做任何事情只要足够用心,即使是第一次尝试,也能做得很好。
法无大小 受用为妙
后来阻断措施放宽,聚会人数上限增加到八人,很多人也纷纷回到公司上班。因为大家都有事业、家业的牵绊,难免就有同学请假不来。
同学不来,是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带动呢?内心无明一起,烦恼压力随之而来,我就找资深委员周慈缘师姊讨论。慈缘师姊引用上人的教诲,告诉我:“法无大小、高低、深浅。若听得懂一句一言,人生的观念就会改变,这就是妙法。众生根机参差,利钝不齐……所以佛陀要很有耐心,分别法的层次而说,用种种方法慢慢引导,让利根机的人能够接受,让钝劣的人也能够体会。”
听她这么一提点,我的心豁然开朗了!告诉自己:读书会就是让有缘人在一起成长慧命的,结的是法亲缘。班长只要用心带动,同学用心聆听,各有所得,读书会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我明白了,作为班长,不能只是读自己负责的集数和页数,而是要老实用心阅读所有组员负责的内容。因为上人是以《妙法莲华经》经文为依据,结合现今世界的时事、慈济的人事物,以事显理,以理会法,都是连贯相同的。我更感恩编纂团队在章数和小节的提示,帮助读者掌握重点。
彼此成就 深入藏经
我在《静思法髓妙莲华.序品》中认识到宝月菩萨的随顺众生根基而能显、能隐。就如天上的月亮,有时扩大像圆月,让月光普照在人间大地;若时机未成熟,则缩小隐蔽。譬喻我们在人群中,要学会能屈能伸。被需要的时候,就要放大,让众生感觉我们时时都在身边,令他有所依靠;若感觉到众生要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要缩小,让他发挥专长,即使缩小,还是在周围守护,并没有离开。
如果同学对所负责的内容不明白时,班长也可以协助解释或重点说明,因为有用心做准备,就可以做补充,有助同学了解内容,更乐意分享。
当有同学表示不会分享,那可以朗读最喜欢的段落,又或者请他谈谈最近参加慈济活动的一些学习和体验,鼓励其他同学把握因缘及时付出。彼此之间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词汇,或那一段内容不太清楚,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学习!
读书会终其目的是人人来认识理解《静思法髓妙莲华》的精髓,能够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在人群中身体力行,体现《妙法莲华经》的精神。佛陀教导众生时,因应不同根基而观机逗教,要有耐心和方法。
慈缘师姊的一句提醒,让我看清事理真相,心开阔了。无论人多人少,当下我都能专心一志,做好班长的本分事,也是一种成长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是吗?
我这个莲花点的读书会已经进行了12次。 从“缘起静思”到懂得“六成就”;从进入“殊胜灵山会”,将转入“浩荡法华会”,我们发愿不做那退席的五千人之一。
我们要做学习“常随弟子二十一人”及八万菩萨摩诃萨,学习他们入群救拔世间苦难及度化人群。在接下来的读书会中,期待上人一一来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