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TikTok Linkedin | EN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何差异?

问: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何差异?


(图片来源:Pexels)

2011年12月13日,曾随总理特使团来访的泰国皮优洛将军(PiyorosPreeyanont)伉俪,再度由甘清益师兄、赖精一师兄、林臣英师姊陪同拜见上人,张卓猷师兄翻译。将军请问上人,台湾的大乘佛教与目前在泰国所认知的小乘佛教有何差异?

上人:泰国现在的佛教型态,保留了佛陀时代的僧侣生活,但是佛陀之所以制定托钵行化等生活方式,是有时代背景与需要;除了要借着僧众托钵广传佛法,也为了降伏原本是皇亲贵族的出家众贡高傲慢之心,让人人体认众生平等的道理。

后来随佛出家修行者愈多,僧团需要安住、共修之处,所以当时的国王、长者护持佛教而为僧团建精舍,是应僧团所需,所以有无量功德。现代当然也需要出家众研修佛法、传续佛法,但并非供养僧众或将寺院盖得富丽堂皇就有大功德,而是需要让佛法入人群,让民众普遍获得法益。

对于修行方向,当初接触佛法是在寺院里,因为法能入心而受感动,但无法接受当时的寺院僧众接受供养,只是诵经拜忏的生活。经文是佛陀所说的法,若是不知经文义理,只是天天诵经,实违佛陀所愿。而以我从经典理解佛陀的精神,是要拯救天下苍生,认为众生平等,不应分阶级,这一点我很赞同;短暂无常的人生,却只为名、利、家庭而受绑缚,我也不能接受,所以我想出家,并且依照自己认为出家应该有的方式修行。

当初离家修行,想要探讨如何将佛陀的精神化成实际的行动,开始接触到的是《法华经》,更深入体解的则是《无量义经》。这两部经典修行都是佛陀教导如何行菩萨道,所以出家不能空过时日,因为人们已在苦难中,不能等到自己修行觉悟再予以救度;何况众生在受灾、受苦,贫病交迫,皆非存于理论的法理能解救。

我决定还是要做救济工作,虽然没有很多时间研究佛法,不过在做救济工作时,可以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部部人生经典,读出佛陀的智慧教法——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受无明覆盖而无法显露。我相信人人都有爱心,需要用法水洗净,所以就将慈善工作当成修行的道场;教导富有者行善付出,也教育贫苦人提振心灵,知道自己也有能力付出爱心帮助别人。无分生活贫富,无私助人的大爱是平等的。若是富有者愿意奉献,却起了贡高我慢心,心灵没有受到佛法净化,如此的布施对他们有害无益。这次泰国慈济人帮助水患灾区清扫,有师姊被居民误认为是政府请来的清洁人员,要求她们扫厕所。师姊能彼此开解、以欢喜心为居民扫厕所,就代表她们能够放下身段,运用日常所学,展现修行功夫。

慈济慈善的特色,就是付出还要向受助者说感恩,这分感恩心是因为见苦知福,感恩受助者示现苦相教育自己。佛陀初转法轮所说的“四谛法”,首言“苦谛”,若深居寺院修行、受大众供养,实难以真切地理解“苦”;反而是在走入人群救助苦难时,见到种种人间苦相而不断地受到启发、有所体悟,更能提升平等的慈悲智慧,和合力量为人间苦难而付出。

 

本文摘自:《解惑 证严法师答客问(四)学佛篇》